学院概况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的前身为1957年组建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地质系。1958年随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建校而发展,是建校时的两大主体院系之一,至今已有64年的办学历史。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学科专业日趋完善,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位授予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负责建设的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科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获C+水平,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省一流培育学科。
学院开办有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矿井透明地质两个微专业。其中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专业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入选陕西省特色专业。近五年,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所培养的研究生曾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学院建设有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地质与环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务人才培养,下设基础地质测试分析实验平台、隐蔽致灾因素探查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等60余实验分室。由地质标本室为前身建设成的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博物馆新馆占地800余m2,常年对外开放,已获批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馆内共有藏品4000余件,含二战前民国政府从美国进口的来自38个国家的系统矿物标本、28个国家的经济地质标本1115块等珍贵藏品。
学院在编教职工140余人、专任教师1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另有兼职教师60余人,含双聘院士2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毕银丽、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贵荣等国家级人才及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原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29届孙越崎能源大奖人才、煤炭工业协会最美煤炭工作者称号、陕西省青年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杰出青年人才、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20余人次,获批陕西省教学团队、岩土体稳定性与地质灾害防治团队获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西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地质保障创新团队获批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创全国一流团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坚持技能与学术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了包括王双明、刘争平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人才。学院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4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460余人。学院坚持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陕西省教学团队、获批陕西省“产学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
“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纵向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10余项,含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陕西省科技计划“两链”融合重点专项1项,厅局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9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5500余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获批国家专利156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3部,SCI、EI论文收录659篇,其中ESI高被引收录56篇。
学院长期以来立足西部矿区的煤炭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及矿山环境保护研究,先后成立煤炭绿色开发地质研究院、西部矿山生态修复2个校级研究院、黄河几字湾荒漠化综合防治院级研究院,在构造控煤理论及煤层气地质、煤炭绿色开采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煤矿区采动损害与减损技术、煤系共伴生矿产及洁净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处置及废水处理技术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