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一个伟大的时代 ——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8-28    浏览次数:

2024-08-27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徐伟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励后人。”“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时代通常指称人类历史发展因社会性质不同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社会形态,同时指称同一“大时代”中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具有重要历史影响,往往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或者标志性表述命名。在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中华民族以其伟大觉醒开始了一次蓬蓬勃勃的伟大创造和变革,古老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向富裕安定的小康生活加速迈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这是邓小平为中国开辟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创造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是邓小平。邓小平睿智地洞察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变化,把握了时代的发展趋向,找到了顺应时代规律的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力,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在邓小平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我们缅怀纪念他的历史贡献,总结这个伟大时代的宝贵历史遗产,对于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战争硝烟之后,特别是十年内乱后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之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源起于新中国成立、贯穿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最强烈的时代之问。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放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开了。邓小平说,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978年,中国还有二点五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点五平方米下降到三点六平方米,缺房户几乎占到城镇总户数的一半。“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革命任务之后根本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把经济搞活”,改革开放就是“搞活”。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多年搞的是苏联的方式,这是一种僵化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改革首先在农村启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而在城市,探索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把企业从僵化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硬是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中挤出一条缝隙,迎接市场经济的曙光。同时,为解决知青返城大潮带来的就业压力,“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由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开一个个缺口,商品市场开始活跃起来。新实践带来新认识,在1984年“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时,邓小平认为“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话。“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邓小平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具有高度通约性。然而历史没有完全按照理论的逻辑前行,中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既然市场是现代社会中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历史定论而开启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就在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1991年,他视察上海时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石破天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我们找不到与此对应的理论支撑,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没有成功先例。邓小平以唯物主义的惊人胆识,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视野,刷新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所有制组织形式的改革、分配体制的改革,企业管理体制、贸易体制、金融体制、粮食购销体制、价格体制、对外开放体制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极大地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创新。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三千六百七十九亿元。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八万亿元。改革,使生产力发展如地下泉水喷涌而出,中国经济突然加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蜕变,实现了一次思想的大突破、大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完成了一次壮丽的跨越、一次伟大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传递改革的接力棒,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又一次中西相遇,中国主动打开大门融入世界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两次大的中西相遇。第一次发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全面败下阵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敏锐地判断世界大势,以惊人的勇气和胆识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内改革的同时向世界敞开大门,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中西相遇,是世界上两大文明的再一次相逢。而这一次相遇将彻底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世界史和全球化的西方叙事。中国主动汇入世界历史,成为世界性中国;世界则因中国的加入而真正开启世界历史的一体化进程,一个超越民族国家个体利益的人类共生共在的命运共同体逐步生成,一个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化叙事开始了。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如何认识世界?这是定位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中国自身作为的基本前提。1978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出访西欧五国。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新的结论。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个重大判断成为中国战略谋划,推动新型国际秩序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建设的基础性依托。中国彻底摒弃冲突、对抗、殖民、扩张的西方现代化的旧逻辑,向世界展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化新图景、展开现代化叙事新逻辑。

把握住中华民族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认识中国在世界的定位,第二次中西相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邓小平说,“现在中国遇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要丧失这个机遇。许多人不懂得这是中华民族的机遇,是炎黄子孙几百年难得遇到的机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走进世界,走进全球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不可错失的机遇。我们必须融入世界、抓住机遇,踏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潮头,主动到世界浪潮中搏击。第二次中西相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与战略主动。

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邓小平说,“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以科技和经济为内容的综合国力较量也日益凸显。要在世界的博弈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站上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而当时的中国“耽误了一代人的时间,影响了二十年”,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中国“人口多、国家大,有自己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树立雄心壮志,缩短这种差距。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之后开放了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1988年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二十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1992年,八十八岁的邓小平毅然南行,给年轻的改革开放事业以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到1997年,我国已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打开窗户到敞开大门,中国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一步步稳扎稳打、坚毅前行。

中国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中国将对世界有很大影响。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发达的农业耕作技术、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纺织技术以及茶叶、瓷器等生活用品,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独特的哲学、生态、人文思想理念,受到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赞美。可以说,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了西方近代文明,推动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是全球化最强有力的初始力量之一。“近代以来,我们的贡献太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中国逐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邓小平认为,中国“块头大”,中国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中国的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他说,“对人类作出贡献,我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作更多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二是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际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中国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坚持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

几十年过去了,邓小平预言成真、希望成真。中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正在改写并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劲动力源泉。当前,我们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制度性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各国提供广阔市场和更多商机。“三大全球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国际社会,中国这个“大块头”正在成为世界和平、人民福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源头。

一百八十多年前,当中西第一次相遇,魏源成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中西又一次相遇,邓小平着眼世界大局和时代大势,又一次睁眼看世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带领着中国人一起睁眼看世界,并带领中国人民一起踏上了赶上时代的伟大征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中国再认识再出发

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一种生活方式,如每天定时起床、每天定时运动,坚持二十多天就会形成习惯,从刻意而为转变为自觉而为。“文化大革命”十年之久,对马克思主义和别国发展经验僵化的理解,以及对本国实际的僵化认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两个凡是”已然成为人们思考和实践的桎梏。邓小平充满忧患地告诉人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国要改革开放,要创新发展,要另辟蹊径,首先需要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一场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标志的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今天,当我们复盘这段历史,追寻一个翻天覆地新时代怦然崛起的密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前提,成为中国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路的突破口。

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简言之,政治是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文化大革命”之后,破除“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束缚,把人们的思想从各种禁区中解放出来,是开启一条新路的根本前提,是中国最大的政治。1978年,邓小平在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三大反思、三条道路与三个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一是取决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取决于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取决于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中深刻的教训是什么?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开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如何尽快缩小差距赶上时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历史从来都是在多样性中开辟前进道路,在偶然性中实现其必然性。三大反思之后所面临的抉择同样不轻松,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远见,有三条道路:一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一是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是新开辟的道路。何去何从?邓小平再一次显示了超乎常人的睿智,从思想的总开关入手,毅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三个再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对资本主义再认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回到了事物的本来意义上,回到唯物主义的原点上。这样一场再反思、再选择、再认识,使他登上了社会主义的思想高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中国向哪里去,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深邃思考和伟大创造。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讲了很多,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等。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无不是从生产力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其中最经典的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两个关键词。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从时代特征、世界发展形势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为重要的是“一二三”,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还有“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我们都要一心一意坚决扭住不放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生产力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将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常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通过开放倒逼推进改革的深化和系统关联,也将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实践常态。“‘四个坚持’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的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党的领导,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纪律和战斗力。同时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发扬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推进法治政府、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要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晚年还谆谆教诲,“就是要坚持,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两个既区别又密切联系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实践。如果把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综合考察,还可以概括为“三论”,即猫论、模论和摸论。猫论即生产力理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改革标准最简洁、最经典的表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对姓社姓资的困惑。模论即社会主义模式论,走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一条自己的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摆正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摸论即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要从时代特征、世界大势,尤其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其理论底色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猫论、模论和摸论,更加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要义和理论创造,也更加生动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的思想特色和语言风格。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的最大贡献。如果说邓小平时代的最鲜明特色和标志是改革开放,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这个时代理论和实践的深层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同维度的指称,其根本的历史脉络、发展走向以及未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代表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决定了中国当下的根本走向,是邓小平伟大创造的集大成,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的创新性思考,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根本指针。在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实现了若干个理论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形成若干个第一次表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共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国两制;中国式的现代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历史为邓小平留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结语

无论是否亲身经历过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历史都会以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是的,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学习时代。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们再一次触摸到历史之大江大河最坚硬的河床,被告诫那些朴素无华却是亘古不变的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违背规律,天道幽远,道法自然。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创造时代。摆脱禁锢,实事求是,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我们就能与时代同行、不负时代,时代造就人,人创造历史。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解放时代。先是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走出来,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然后从“姓社姓资”的困惑中走出来,创新人类的市场经济新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艰难的跋涉。放下手中的锄头、榔头走进考场,曾让多少多年学业荒废的青年人无助茫然;全民经商的公司热、生意热,使金钱关系迅速渗透社会的各个缝隙角落,一度使道德滑坡;价格体制改革,一时间官倒满天飞,价格闯关,引发挤兑抢购风潮……

唯其艰难,方显伟大。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学习中、在创造中、在解放中、在艰难跋涉中,中华民族收获了累累硕果,积累了宝贵经验、物质基础和理论武装,而迎接我们的将是奔赴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壮阔的出征。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