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12-12    浏览次数:

2023-12-07来源:团结报作者:俞祖华

“大翻身”: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榛辟莽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具体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接力棒。清末民初,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上层、资产阶级中下层三个阶级阶层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接连失败,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器物、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的现代化一再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并接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驱者手中接过“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开始以新的理论为指导,探索以新的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认识到必先以革命扫除民族复兴的两大障碍。基于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的认识,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以政治上的“站起来”作为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步。在建党之初,中共早期领导人就已阐述了实现民族复兴必先反帝反封建、扫除两大障碍的思想,并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据此,国民革命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只有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并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才能谈得上工业化、现代化,才能谈得上国家的富强。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深刻阐明了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并建立新中国,是“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使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政治前提。

中国式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探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动了南昌八一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欧美旧式民主革命、不同于苏俄“城市中心论”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为赢得中国革命胜利从而创造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奠定了基础,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示范。在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的关注焦点自然是革命战争,但他们对工业化、现代化问题仍有所思考,认识到了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必须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献中都谈到了“转变为工业国”或“国家工业化”问题。如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一样,毛泽东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一条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新路——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革命胜利“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大翻身”,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1948年12月30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座里程碑之一,实现了从民族沉沦到民族独立的转折,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转变,为实现从依附型现代化向自主型现代化的转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站起来”:过渡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奠定初步的物质基础。

工作重点从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党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工作重心从领导革命战争转向领导国家建设,从创造“站起来”的政治前提转向以建设奠定“站起来”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在当时面临的各项国家建设中,中共领导人突出强调了旨在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提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四个现代化与探索中国式建设道路。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是从强调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变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领导人着重倡导实现国家工业化,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提出“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的“一化”就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表明了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到了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变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认识到了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入,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从“国家工业化”的“一化”,发展到“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的“二化”与“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化”,再定型为周恩来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四化”;从提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发展到提出“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雏形,开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中出场。

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等领导人曾主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如“大约三个五年计划内”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他们又表明社会主义前途“是肯定的”。在开启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时,中共领导人就阐明了中国现代化必须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决议指出:“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

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人被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病夫”,无数先驱者对此痛心疾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面貌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富起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奋斗目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3月21日,他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最早使用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不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说法就开始出现,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复兴之路。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反对冒进、制定切合实际发展目标的内容,具体为“小康社会”表述;将反对照搬外国、主张走自己的路的内容,转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于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了“小康之家”概念;他于1982年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论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按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和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改革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建立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以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领域,尤为重要的是推动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顺应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为目标,不断扩大开放,以建立经济特区为试点,扩大到沿海沿边开放、全方位开放,尤为重要的是于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了开放型社会,新体制的建立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开放启动之际的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为3678.7亿元,到2012年达到538579.95亿元,是1978年的146倍,年均增长超过9%;我国经济总量在1987年世界排名第十二位,二十世纪先后超越印度、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进入新世纪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2年的39874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社会活力,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再上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为增强。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站起来”的基础上,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强起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命题提出。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强调“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叙事的关联逻辑更加清晰、更为密切,两者不仅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中,而且统一于奋斗目标与推进路径的深度耦合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的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上取得了创新突破。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到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取得了诸多重要的创新突破,例如: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不断升华,从十四大报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维度,到十七大报告归纳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到十八大报告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方面,到十九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的四个方面,到二十大报告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全面”二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趋兴旺发达。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日益拓展,从十二大报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两个文明”,到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进而提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5+1”格局,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得到提升。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启动之际所说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指“小康之家”,是低水平的小康,“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争取到二十世纪末达到人均一千美元;二十大报告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两千亿美元的背景下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是在实现高水平小康之后瞄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再继续奋斗。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赶超型现代化,不是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正在实现从赶超型现代化到领跑型现代化的转变,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其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了更为深入的总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谈及了“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两个特点;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十年取得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到2021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八万一千元。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成就,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八大以来,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引领。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提炼了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二十大报告把“伟大建党精神”纳入大会主题,要求做到“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贯彻与弘扬培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