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创办党报党刊:党在革命时期的学习课堂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04-28    浏览次数:

王定毅

2022年03月21日08:26 | 来源:学习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创办党报党刊:党在革命时期的学习课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党刊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发挥了舆论上的旗帜作用、导向作用、引领作用,既是宣传阵地也是学习课堂,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一)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期改为《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号角。十月革命后,《新青年》逐渐由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少党的创建人出自《新青年》作者群体,尤其是主要创建人“南陈北李”。早期的共产党员也大多来自《新青年》读者群体,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都是因阅读《新青年》而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早期党员,进而为党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还有《每周评论》《湘江评论》《觉悟》《劳动界》等。为了提高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统一建党思想,并在社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9月第8卷1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3年,《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

党自成立之日始,对党报党刊工作就给予高度重视。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规定:“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192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中央报刊、书籍的编撰和宣传教育工作。1925年5月,成立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这是党中央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管理党报党刊的机构,党对党报党刊工作的领导大大加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党报党刊有:

党的第一份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这是1920年11月7日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公开的理论性刊物,李达任主编。该刊从刊名到内容都突出了共产党的鲜明特色,被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列为必读材料,在革命者中间广为流传,对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起了很大的宣传、组织和推动作用。

党中央的第一个公开机关刊物:《向导》。根据党的二大决定,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因其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性,被称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是大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据史料记载,19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民意测验中,《向导》周刊获得各界读者爱读票220票,名列全国周刊第一名。

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1925年6月,为了指导反帝反封建斗争,领导五卅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机关报《热血日报》。主编瞿秋白针对五卅惨案说:“哪里有公理,只有热血!”该报创办不到一个月即被反动派查封,共出24期。报纸的发行量一度超过具有十年历史的上海《民国日报》,不少读者义务帮忙推销并为报纸捐款。《热血日报》存在时间不足一月,但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成为深受欢迎的革命报纸。

第一个党内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党报》。1923年11月,以刊载党内文件、报告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党报》正式发刊。党的四大指出:“《党报》是我们现时秘密组织用以教育党员的最重要机关。”另一份党内机密刊物《中央政治通讯》于1926年创办,主要为中央高级领导干部了解工作情形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这一时期,党创办的刊物还有:《前锋》《先驱》《政治生活》《中国青年》《工人周刊》《劳动周刊》《中国农民》《农民周刊》《中国军人》《中国学生》等。在这一阶段,党报党刊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动力、领导权、任务和道路等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同各种不同思想进行论战,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果,也提供了探讨中国革命问题的舆论阵地。

(二)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党组织在很多地方被迫转入地下和秘密状态,党报党刊发展也遭遇困境。1927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报委员会。从1927年5月至1943年3月中央宣传委员会成立,中央党报委员会除长征期间有所中断外一直存在,始终都是中央的重要直属机构。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党报党刊有: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布尔塞维克》:“《布尔塞维克》报当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之机关,当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及一切反动妥协思想之战斗机关。”规定刊物“编辑委员会在中央常委指导监督之下”工作,中共中央委员都有参加编辑和投稿的义务。还要求各中央分局和各省委必须定期为刊物寄稿。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正式出版。由于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发行,所以封面用《经济月刊》《中国文化史》等假名作掩护。

《红旗日报》。该报是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而来的中央机关报,1930年8月创刊。《红旗日报》发刊词表明要成为“广大工农群众之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喉舌”,高举革命旗帜。从1931年2月第162期起,《红旗日报》改为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机关报。为避免敌人查扣,报头曾用《海光日报》《东方日报》等名称秘密发行。1931年3月,《红旗日报》改名为《红旗周报》。

《浪花》。这是人民军队的第一份报纸。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攻下龙岩城,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同年7月,红四军政治部创办《浪花》报,创刊号开宗明义指出,其使命是要“效力于它的主人——被压迫阶级”,“唤起被压迫阶级和弱者去踏死那些为非作歹的败类——国民党反动派。”

《红色中华》。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的第一份报纸。1931年12月创刊,初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后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实际执行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能。该报是这一时期发行量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该报作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真实记录了中共执政理念的探索和实践。长征期间,《红色中华》休刊,创刊于1931年的《红星报》成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唯一报纸,也成为事实上的党中央机关报,担负着长征中的政治宣传和信息发布等职能。

《救国时报》。这是党在国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35年12月9日在巴黎创刊,由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办,是党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该报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主要任务,以团结整个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抵抗侵略为主要宗旨,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刊载了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不断报道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各国华侨的抗日救国活动。报纸的发行对象以海外华侨为主,国内外发行多达2万份,遍及43个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到1934年红军长征,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报刊有160余种。党报党刊重在宣传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革命思想。由于受到国内政治局势影响,多数党报党刊的存续时间较短。

(三)

全面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局部执政成效显著,党报党刊也进入发展壮大时期。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毛泽东以极大篇幅具体生动地阐述了全党办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并且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要以很大的精力来注意这个工作,使它一年比一年进步。”毛泽东还鼓励边区和各地委、各部队、偏远的县都来办报。毛泽东不仅是办党报党刊的倡导者,而且是党报党刊的辛勤耕耘者,亲自动手撰写了大量的社论、评论、述评和发言人谈话,以及访问记、消息、题词、编者按语等等。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鼓励和带动下,全面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形成了自上而下办报的大好局面。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党报党刊有:

《新中华报》。西安事变后不久,为了适应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情况,党于1937年1月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起初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成为边区政府与党中央机关报。报纸受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工具。毛泽东曾称赞《新中华报》“是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殷切希望该报今后要特别“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的胜利”。

《共产党人》月刊。该刊1939年10月创刊于延安,是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刊物。毛泽东题写的发刊词指出,该刊以“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宗旨。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重大论断,就是在这次发刊词中提出的。

《解放日报》。这是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通知:“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5月16日正式创刊,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了发刊词:“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毛泽东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如何办好《解放日报》,指出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提出根本改变《解放日报》办报方针,使之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党报,并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1942年4月,《解放日报》正式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以边区新闻为主,辅以国内外重大新闻和其他根据地重要新闻,加强对党的路线政策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解放日报》通过在第四版专门开办《学习》副刊,深度参与延安整风运动。当毛泽东了解到《学习》副刊稿件缺乏时,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打电话、写信,甚至登门联络,约各界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党报撰稿。《学习》副刊累计出版24期,刊载各类整风相关的文章共计90余篇,引导了整风运动的顺利进行。毛泽东经常为该报撰写社论和评论,并要求中央同志和各部门负责同志为报纸撰写文章。1942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该报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群众》周刊。这是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刊,次年12月迁至重庆。刊物成为国统区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使国统区民众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以外的影响,推动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改变海外舆论宣传的被动局面,1947年1月,中共毅然在香港复办《群众》周刊并发行至海外,既成为中共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舆论平台,也成为赢取广大中间势力、维护党的海外形象的重要途径。

《新华日报》。它是全面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中共中央公开说明《新华日报》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言论机关”。《新华日报》大部分时间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新华日报》创刊正逢第二次国共合作之际,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在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审查限制下,仍然全面报道抗战动态,展示中共团结抗战形象,广泛介绍根据地建设动态。1946年5月,《新华日报》转为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

《新华周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外文刊物。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为了便于在国际上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斗争,于1946年5月17日在上海创办,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当时所发生的重大政治新闻,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及对国共和谈的立场,揭露蒋介石挑动内战的阴谋。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该报1946年4月间筹办时,原拟名《晋冀鲁豫日报》,邀请毛泽东题写报名,毛泽东说:“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呢?”“报纸不一定非要冠上地区的名字”,当即题写了5款《人民日报》报名,并选定其中一款使用。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与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的《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出报。1949年8月后至今,《人民日报》一直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这一时期,党创办的党报党刊还有《解放》《西北》《江淮日报》《五日时事》《大众报》等上百种,这些报刊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终刊。党报党刊重在抗日救亡宣传,开展反内战、促和平、民主建国的舆论斗争。当时,在延安各机关出现了一种喜人的现象: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许多人看报爱不释手,在饭端来的时候,要么先看完报才吃饭,要么边吃饭边看报,报纸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党的高级干部也纷纷撰稿投稿,全党办报、全民办报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党报党刊的领导,对党报管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党刊始终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围绕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任务,调整宣传内容和方式,满足了政治宣传、舆论引导、表达诉求和社会动员的需要,构筑了广大群众对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认同基础,最大程度凝聚了中国革命的广泛力量。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