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南方抗大的“一元钱精神”及其他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11-23    浏览次数:

吕高安 蔡海棠

2021年10月29日10:20 | 来源:湖南日报

小字号

据悉11月初,将在邵阳召开“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想到届时全国众多专家学者与会,大咖云集,欣喜之余,我们日前专门去塘院“踩踩点”。

后花园几树桃李橘,以三五米高的枝繁叶茂,精神抖擞地迎接我们。塘院管理员刘魁说这是他一年多前苗栽的,他随手从硕果累累的橘树上摘一两个橘子,递来,好甜好甜。

“怎么如此疯长?”面对我们的提问,老刘神秘地反问,“知道这是哪?”

“一元钱精神”何解

这是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就稀罕了,若是“披红”,再掘地三尺,这处院落真下不得地。

1938年,日寇铁蹄踏进华中,武汉沦陷,湖南告急。著名历史学家、共产党员吕振羽向中共湖南省委建议,在家乡邵阳县(旧属武冈)塘田镇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简称塘院),培养抗日干部,并为在附近开辟游击战争做准备。省委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批准,并向中共中央报备。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特立、高文华等都关注塘院。

随即,一批热血青年,从省内外围聚塘田。晚清军阀席宝田这座静寂的别墅,焕发出书声琅琅、浓浓抗战激情。

教师是谁?

张天翼,著名文学家,任塘院教务长兼教文艺理论与创作;曹伯韩,著名语言学家,教政治经济学;李仲融,著名哲学家,教哲学。著名作家王西彦教文学,著名国学家吴剑丰教孙子兵法,著名科学家陈润泉教自然科学……一二十名“大腕”舍弃城市,舍弃随便都是几百元的月薪,来到湘西南偏僻小镇。塘院设研究班、补习班,补习班学员都是泥腿子、小媳妇、鼻涕儿。

下乡支教,薪酬应该更高吧,说起来“吓死你”。塘院经费极紧,只供食宿不发工资,后来才月发一两元。一两元,打汤都少啰。然而,所有教师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上大课,开“小灶”,讲理论,搞实践……整天使不完的劲儿,无一人叫苦叫累叫穷。他们不需要钱吗?是金钢之身吗?

不,他们都有妻儿老小,也是血肉之身。但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孤臣于此望宸銮”。为了“迎着大时代的巨浪”,为了抗日救亡,书生报国,热血沸腾。大义当前,他们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甚至捉襟见肘。生命可以不顾,还顾得上金钱吗?

何况,还有吕振羽“魔力”的感召。

吕振羽走出书斋是革命家。此前1936年,吕振羽为国共南京谈判作出重大贡献,被中共中央特批入党。此后,受周恩来指派去重庆、去新四军工作。1942年被毛泽东电召,跟随少奇同志回延安。

走进书斋是史学家。吕振羽而立之年就声名显赫。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500万字鸿篇巨制,大都在戎马倥偬中撰写出版。连郭沫若都说:“您(吕振羽)才是一面大旗,我今后要时常追随您。”史学家张博泉认为,“从他(吕振羽)治史的一生看,由他开辟的领域最多。由他首创的新说也最多,他取得成就的连续性最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开创中是最有成就的史学大家。”

吕振羽还有过人的人格魅力。经他游说,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担任塘院名誉职务,使得“白皮红心”的“南方抗大”,一时奇迹般立足于国统区。吕振羽选定席宝田这处私墅作为塘院校址,振臂一呼,名家大师纷纷响应奔来。

作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塘院的教育教学,柴米油盐,矛盾协调,吕振羽亲力亲为。一个铜板掰作三个,许多时候自己垫钱公用。还要率领大伙编写、印刷教材;还要亲自主讲《中国革命运动史》;还要访贫问苦,深入社会调查,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忙得脚打鼓的吕振羽多少月薪?其夫人、塘院研究班学员兼教师江明生前告诉我们:“一元。”后人称之为“一元钱精神”。

守护“一元钱精神”

守得一处院,藏住精气神。

周维合,塘院后墙对河村一青年,受吕振羽和塘院影响,他从农民,塘院护工、识字班学员,变成有觉悟、有定力、能成事的乡贤。新中国成立后,因种植粮棉有功,周维合多次获评省、地劳动模范。外出跑生意、当干部的机会,他多次放弃,坚持在家护院,如同“父母在,不远游”。

那是1939年4月,阴霾笼罩。国民党部队三路合围封杀塘院。临别,吕振羽紧攥周维合的手:“请你守护好塘院,我们会回来的!”周维合掂量出这句话涵义。

从此,周维合日日关顾,在塘院左看看,右摸摸,防火防盗防事故。暴雨倾泻,他赶紧疏通;墙边起火,他立即扑灭;有人搞破坏,他拼死阻拦,不许塘院掉一块砖头。曾有几十人突然来塘院,要拆房揭瓦,将材料运到别处建校。周维合联合塘院识字班学员和乡亲们,义正辞严:“这里有共产党的根!”直至1963年初,周维合等来了吕振羽回乡考察。义务守护塘院66年,2005年,周老临终嘱咐儿子,每天都要替他看一眼塘院。

在塘院旧址,周老儿子周红旗跟我谈起这些,眼睛一直湿润着。他说:“吕振羽再没回过塘院,可是吕元成来了。”

邵阳县四中坐落塘院。1978年,吕振羽家族后代吕元成任校长,带领师生卧薪尝胆,扔掉四中落后帽子,业绩屡屡在全县名列前茅。

吕元成网罗了一批名牌教师,在塘院旧址备课,上课,做实验,阅改作业,教书育人。其夙兴夜寐,因材施教,“忠诚勤敏”精神,不亚于塘院。那时,到处都在拼高考,许多城市名校,向四中教师抛“橄榄枝”。但是大伙不跳“米箩”守“糠箩”,没有一人,为追求待遇而“开溜”。

作为吕家后生,我有幸在四中求学三年多。见证了母校最辉煌的数年;见证了张必烈、邓长寿、李兴汉、吕纪生、吕兆雄、吕立中、许盛权、谢维国、石吟秋、陈桂云、许第柯、周孝明等“一等一”的名师风采;见证了曾瑛、苏彩云、张克荣、肖兴良等老师的青春洋溢;见证了莘莘学子“咕咚咕咚”旱牛吸水般求学劲儿;见证了同学校友迈入高等殿堂的一个个欣喜。

犹记当年,吕元成总是声如洪钟地讲吕振羽,讲塘院历史,讲“一元钱精神”。“塘院只存在7个多月,但走出250多名学员。奔赴抗战前线者有之,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者有之,回乡组织革命斗争、从事教育者有之,个个都是精英。”

“一元钱精神是什么?”吕元成说:“就是吕振羽和塘院师生那样,不惧生死,不计得失,艰苦奋斗,把个人的聪明才智与祖国、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百姓的福祉紧紧联系起来。”

日前,我们在塘院见到吕元成。八旬老校长依然腰板挺直,声如洪钟地回忆当年。四十年前,他每每鼓励师生,身在塘院,一定要把这块“金字招牌”守护好。

四中学生正是牢记老校长的叮嘱,以“一元钱精神”传承,努力学习和工作,诠释自己履行“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初心。

“一元钱精神”方兴未艾

“只为摆个姿势,拍个照,走马观花看热闹,如此参观塘院的态度,现在几乎没有了。”

做管理员多年,刘魁对塘院这个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触很深。学习参观者,从本县到省内外,从公务员到各行各业,从走马观花到流连忘返,从每年上万人到三十多万,红色景点塘院的巨变,就是近几年的事。

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赴塘院“朝圣”,是邵阳市委常委、邵阳县委常委的重要选项。新任县委书记、县长,报到的第一站就是塘院。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从年初至今,有600多个单位、6万多名游客来到塘院,接受党史教育洗礼。塘院教师王西彦之子、长沙市一中退休教师王昭明,携全家来到塘院学习参观。77岁的老人,抚摸着校址,反复告诫子孙:“没有塘院就没有我,更没有你们。我们要常来塘院。”原来,王西彦夫妇就是在塘院结的婚。

塘院附近百姓,经常“蹭”进参观团队,听讲塘院故事。河伯岭、白仓镇几名老人,有段时间,天天步行一二十里来塘院,“越听越有味呢。”

讲故事最多的是刘魁。老刘在部队来势不错,突然转业,被“贬谪”到塘院。从心灰意冷到壮心不已,他是耳濡目染,悟透了“一元钱精神”。讲解员黎雅倩,师大毕业,几年前来到塘田小镇。直言自己开始只是把台词背给游客,现在把台词浸进这片土地,塘院故事越来越神。

“培训讲解员,出版画册,撰写论文,筹办校史陈列馆,配合接待游客……”塘院文化传承中心发起人吕开虎说,中心成立3年多来,履行“八字方针”:见缝插针,传承精神。

这里建个停车场,那里修个体验馆,游客接待中心……塘田镇党委书记高志勇和刘魁、吕开虎,跟我们谈起塘院旅游深度开发,眉飞色舞,信心百倍。

回程,我们不时掏出老刘送的塘院后花园摘的几个橘子,闻一闻都蜜甜蜜甜。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