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渡江战役经典画面发表后的传奇故事—— 一张老照片,定格划向胜利的背影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08-28    浏览次数:

2021年08月18日09:25 |

小字号

辽阔的江面上,船只集结,人民解放军正准备渡江。一艘小船上坐满了荷枪实弹的战士,船尾,一位大辫子姑娘使出全身力气奋力摇桨,瘦小的背影美丽生动,充满力量……

摄影家邹健东的这幅摄影名作《我送亲人过大江》,早已成为渡江战役的经典画面。作品拍摄于1949年4月22日扬中至丹阳江面,首发于1950年4月21日《新华日报》“渡江胜利周年纪念版”画刊。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只要能送解放军到前方打胜仗,一切都值得!

《我送亲人过大江》中的“大辫子姑娘”名叫颜红英,如今住在苏州市吴江区苑坪镇。7月30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时,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正在全国热播,其中的一集完整还原了《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故事。

照片上只有19岁的颜红英,如今已年过九旬。参加渡江战役两年后,颜红英结婚成家,来到吴江农村生活,目前住在儿子董红兵家中。年事已高的颜红英虽然已不方便言语和走动,但提及当年“送解放军渡江”的场景,老人的眼里闪耀着光,这是她一辈子的荣耀。

“送解放军渡江的故事,妈妈给我们从小讲到大。”董红兵告诉记者,母亲原籍扬州市宝应县,家中有一条船,外婆早逝,外公颜建发带着颜红英和二女儿颜根兄,在泰州一带走水路、跑运输。1949年4月初,颜红英和父亲、妹妹送小麦到泰兴时得知,解放军在征集船只,准备横渡长江。19岁的颜红英听到后,义无反顾地劝父亲应征。就这样,一家三口带着家里唯一的船加入了支前的队伍,运送解放军渡江。

董红兵拿出家中的“支前证”,上面写着“授予颜红英同志:‘最美广洋湖人·支前模范’荣誉称号”,落款为“中共宝应县广洋湖镇委员会 宝应县广洋湖镇人民政府”。“母亲以前有过一张‘支前证’,但不慎烧毁,对这张新证书她很珍惜,这不仅是她参加渡江战役的证明,也是她一生拥军爱军的见证。”董红兵说。

“妈妈告诉我们,渡江战役前,所有的战士和船工都经历了艰苦的训练,很多不会游泳的战士,为了争取到参战名额,夜以继日地在岸边练习游泳动作。”董红兵说,训练也是有危险的。一次,母亲划船把战士带离岸边后,一颗国民党军的炮弹迎面袭来,船上20多名解放军战士毫发无损,但妈妈的脸被弹片炸伤了,血流不止,昏倒过去,听力也永久受损……“妈妈醒来后,船上的解放军指战员问她伤势如何,妈妈连说几个不要紧,还说只要能送解放军亲人到前方打胜仗,一切都值得!”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战士在支前船工们的帮助下,奋力冲向长江南岸。颜红英父女三人的船,先于21日晚从长江北岸渡向扬中,22日再渡向丹阳,全程护送解放军渡江。

“你看,划船的那个是我妈妈,前面坐着的,是我的二姨颜根兄,她随时准备接替我妈妈划桨,在船尾掌舵的,是我的外公颜建发,他们三人载着满船一共24名解放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顺利抵达了江南。”董红兵指着照片向记者介绍。

当年战火纷飞的扬中渡江口,如今建起了渡江文化园,广场中央竖立着《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颜红英和战士们的渡江画面在这里被定格,极其壮美。

记录“硬核”战争中的一缕“柔美”

“小姑娘当时迸发出全身的力气,正在奋力摇桨,背后的大辫子,随着她的动作前后摇摆,充满着力度和美感,让我当时情不自禁地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作者邹健东生前对拍摄过程的回忆。

8月4日,记者视频采访了邹健东的儿子——原《人民画报》记者邹毅。邹毅介绍,1949年4月21日,时任新华社第八兵团分社记者的邹健东跟随第三野战军8兵团20军59师打下扬中,次日,该部从扬中横渡夹江,进攻对岸的丹阳。当天傍晚,大军集结,千帆开渡,“这时候,父亲正好看到万军丛中,一个划船的小姑娘特别显眼,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中,竟有这样一种柔美,他立刻把这个画面记录了下来。”邹毅说,当时因为不在一条船上,父亲没办法与这位小姑娘交流,但照片拍下后,父亲一直念念不忘,很想进一步采访她,了解她背后一家人的故事。

邹毅从专业角度评介,有关战争的摄影作品大多展示冲锋陷阵、交战拼杀的“硬核”场面,而这幅照片有种“柔软”的美——大辫子姑娘柔弱却矫健的姿态,给冰冷、紧张的战争场面平添了一抹温情。“这种温情是什么?是军民鱼水交融的深厚情谊。一群身着军装的战士中,出现一个渔家女的身影,说明老百姓被充分发动起来,这艘小船承载的,正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的密码。”邹毅说。

渡江胜利后,邹健东所在的新华社第八兵团分社在南京集体转业,参与筹办恢复出版的《新华日报》。邹健东是《新华日报》唯一的摄影记者,既是组长又是记者,就住在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的三楼。每星期出一版画刊,《我送亲人过大江》就刊登在了1950年纪念渡江战役胜利一周年的《新华日报》画刊上。当时的图片说明写道:“‘赶快追上去,别让敌军逃跑了!’船工们紧张地一船又一船把解放军送过江去,连小姑娘也起劲地摇起桨来。”

作为摄影组创始人,邹健东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了3年。“父亲常说,自己在南京工作起来是很兴奋的,那种兴奋,就是《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表现出的昂扬情绪。”邹毅说,“父亲和战友们亲眼见证了曾经的国民党首都被共产党接管,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得以实现,下一步就是满怀激情地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那是怎样一种喜悦和希望啊。”

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胜利

《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发表后,邹健东一直努力寻找那位身材瘦小却异常勇敢的“大辫子姑娘”,期待能亲手把这张相片交给她,可惜多年未能如愿。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50年后。

1999年4月27日晚,颜红英的二女儿董小妹在看电视时,注意到纪录片《风雨钟山路》里正展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历史照,而照片中只留下背影的姑娘正是自己的母亲。于是,她立即赶回吴江家中告诉了母亲颜红英。

5月7日,颜红英与妹妹颜根兄由颜红英的两位女儿董红英、董小妹陪同,一起来到南京,找到纪录片制作方说明身份。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邹健东也得知,“大辫子姑娘”找到了!

邹健东热情邀请颜红英、颜根兄姐妹赴北京团聚,还特地送给她们两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全新照片。“拿到照片,妈妈很激动,说这是她人生的第一张照片,尽管隔了50年才看到,但当年划船送解放军官兵过江的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董红兵说。

“父亲当时紧紧握住颜红英的手,说当年如果不是你们这样的船工奋不顾身地支援前线,百万大军是过不了长江的,人民的功绩是不能忘记的。”邹毅回忆。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专家向记者描述的战争史实,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照片的大背景———

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在炮兵、工兵的掩护配合下,先后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向着国民党军的沿江防线发起猛烈的进攻。

夜晚渡江,幸亏有无数像颜家父女这样熟悉航线的船工帮忙。“颜红英所在的船工队伍,负责支援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20军。”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吴小宝介绍,“4月21日,这支部队发起渡江,进攻扬中。但起渡时风向骤变,原定在江都三江营起渡的58师,船只无法拖至起渡点。而在泰兴永安洲由东向西渡江的59师,则因风速过大,先头船只被大风吹至偏北。”因此,20军最先只有两个突击营在得胜港、铁匠港附近登陆扬中,并与岛上守敌的3个团展开激战,守住了登陆点。4月22日凌晨,20军的4个团顺利过江,发起全面进攻,守敌仓皇而逃。次日,该部从扬中横渡夹江,进攻对岸的丹阳。

大军于23日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6月2日解放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加速了全国解放步伐。

“渡江战役中,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这才有了最终的胜利。”吴小宝说,如果说嘉兴南湖的“红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那么渡江战役的“木壳小船”则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依靠人民,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背后最磅礴的力量。(本报记者 金亦炜)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