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汇聚建成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10-22    浏览次数:

2024-10-17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宇文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教育事业上的重要标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激发各领域的动力、汇聚各方面的力量,打造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支撑。

1 熔铸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是指党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而发挥的思想导航与政治引领的力量,是凝聚人心、汇聚人气、激发人力的第一驱动力。中国共产党拥有长期领导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具有发挥思政引领力的强大优势。新征程上,思政引领力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坚实力量基础和强大力量保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思想一致、目标一致、方向一致、行动一致的关键力量。

思政引领力的增强,主要源于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政治领导工作。因此,建设强大思政引领力需要切实加强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理论武装,努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宣传和理论学习活动。具体到教育领域,一方面,抓好思政课程和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程建设同步推进,特别是建设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抓好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建设,建设好“三全育人”格局,创新思政实践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升思政实践育人的效果和质量,熔铸和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2 夯实人才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纵观世界历史,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是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本目的就在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发挥人才在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按照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顶层设计,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当成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排头兵,成为高水平人才的储备库。在此背景下,应通过有利、有为、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及适宜、有效的政策措施,建设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尤其是要在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人才交流合作趋势的基础上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外引内联招揽和聚集人才,通过宽进严出选拔和培育人才,通过强筋健骨锤炼和赋能人才,通过知人善任留住和用好人才,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人才活力充分涌流,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打造强大而雄厚的人才竞争力。

3 增强科技支撑力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明总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份额越来越大,在某些领域的科技竞争力已快速提升并占据鳌头。但整体看,我国科技成果的总体转化率偏低、实际应用效能较差,全域科技能力和整体科技优势还不够明显。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情势下,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就很难建成科技强国,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科技支撑力的提升,有赖于尖端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更有赖于基础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此,应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只有通过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推动科技体制创新,抓好尖端科技产出,同时促进以生产要素和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与转化,推动融合式创新产品的大量涌现,才能真正激发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4 强化民生保障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民生保障力既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尺,也是与国家政权性质密切相关的重要发展指数。在当代中国,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切之一,教育办得如何、与教育相关的民生获得感如何,不仅关系教育事业本身,而且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稳定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具备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才能建成教育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和向往。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努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水平,统筹做好面向学生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升教育体制机制的运行效能,使教育这一民生要事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保持有机平衡和协同共进,使人民群众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都能得到更好满足。与此同时,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破除城乡、区域、校际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进程中锻造强大民生保障力,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 提升社会协同力

社会协同是党的领导、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关键课题,也是反映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优化程度的晴雨表。社会协同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协同状态和能力的指标,既是全社会统一思想和行动、实现协调合作的能力基础,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能力前提。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提升社会协同力至关重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口规模庞大、国情社情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协同治理的难度非常大;同时,我国又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教育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当代中国,社会协同力既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涵。教育事业与社会协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提升社会协同力上,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高质量教育,无疑可以促进社会协同力的汇聚和提升。另一方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和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广泛关心教育、聚力办好教育的良好局面。可见,强化社会协同协作,不仅要及时构建和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作用,而且要扩大教育社会化治理的范围和程度,提升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能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协同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6 扩大国际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既有对内的一面,也有对外的一面。对外而言,教育是国家外交的组成内容和可用手段,在拓展国家外交关系方面往往可以发挥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国际认同度和接受度,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构成极具应用价值又有较大挑战性的重要议题。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持续增强我国的教育实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综合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为此,应借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机遇和优势,推动教育开放,强化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不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更多更大助力。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