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研究生教育概况 > 正文 研究生教育概况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研究生教育概况
作者:地环学院  来源:    日期:2024-09-25    浏览次数:

一、学院概况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的前身为1957年组建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地质系。1958年随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建校而发展,是建校时的两大主体院系之一,至今已有64年的办学历史。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学科专业日趋完善,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位授予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负责建设的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科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获C+水平,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省一流培育学科。

学院开办有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矿井透明地质两个微专业。其中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专业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入选陕西省特色专业。近五年,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所培养的研究生曾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学院在编教职工140余人、专任教师1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另有兼职教师60余人,含双聘院士2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4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460余人。

二、学科简介

(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研究地质体勘查(察)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学科,尤其是以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中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为重点研究对象,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发展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进行工农业建设的先行和超前性工作。

本学科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地质组,1957年7月,矿冶工程学系调整到西安交通大学,成立采矿系和地质系,同时设立矿产地质勘探专业,1958年专业调整为煤田地质勘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煤田油气地质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地质工程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及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陕西省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09年获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获批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016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为C+。

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王双明院士为学科领军人、以省部级优秀人才、省级教学名师和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均衡、研究实力强的教师队伍。学科拥有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炭绿色开采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共建了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煤层气工程中心、省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拥有“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院”、“大容量煤层气解吸/吸附实验室”、“地质灾害隐患探查与信息处理实验平台”、“地质灾害物理模拟实验平台”、“采动损害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平台”、“岩土体工程性能测试实验平台”等多个特色实验室,为开展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矿井水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煤炭开采损害与生态修复、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治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从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到开采地质条件评价预测,再到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平台。本学科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韩国、南非、澳大利亚、波兰等国的多所名校、科研单位开展长期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为我国煤炭、地矿行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与技术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基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调控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绿色低碳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包括: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演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及其支持系统的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修复技术。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可以追溯到1958年西安矿业学院成立时的地质系水文地质教研组。2003年获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在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立矿山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矿山环境工程博士点调整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科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师资及学缘结构合理,博士学历占比95%以上,具有丰富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学科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实验设备及设施齐全,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

学科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水气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矿物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与技术、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污染物环境生态行为及机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区域创新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奖、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梁希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十余项,转化专利成果十余项,发表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百篇,在领域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培养方向

 

专业

研究方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00)(博士学位)

 

01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

02富油煤地质与开发

03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04矿井水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05勘查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

06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治

07开采损害机理及生态重建

08矿物材料开发与利用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00

  (学术型硕士学位)

01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

02煤层气地质与勘探开发

03矿井水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04富油煤地质与开发

05煤炭开采损害与生态修复

06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治

07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08地热地质与地热能开发利用

09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技术

10地质信息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00

(学术型硕士学位)

01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02矿井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03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04矿物材料环境功能应用

 

     地质工程(085703

        (专业学位)

 

 

    不区分方向

     环境工程(085701

       (专业学位)

 

不区分方向

 

 四、报名条件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 年或2 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初试成绩合格后,在复试时需加试两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由我院指定。

 

五、学制学费和奖励体系

1、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费遵照陕西省政府统一规定标准收取。

2、在校硕士研究生享受国家助学金,6000/年。

3、学校评选优秀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000/年。

4、学校设有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分为一等奖学金8000/年、二等奖学金5000/年、三等奖学金3000/年。

5、学校设有多项企业奖学金。

6、学校设立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基金,奖励在学期间取得各类优秀学术成果的研究生。

7、学校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助管”兼职岗位。

8、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学校鼓励办理生源地贷款。

9、学习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将有机会参加中美、中英等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10、学习成绩优异的硕士研究生将有机会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

 

 六、联系方式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研究生及学科办公室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路58号煤科大楼612办公室

联系人:白老师

电话:029-85583186

邮箱:dihuanyjs@xust.edu.cn

 

 

 

Copyright 2014-2016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 - 大红鹰游戏平台欢迎你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大红鹰电子游戏官网